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CCLM的中国极端降水事件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由逐日观测资料插值而成的格点化观测数据集,评估了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对中国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2016—2050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进行预估。文中主要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识别了既定时间尺度下具有一定强度和影响面积的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未来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区域气候模式CCLM对中国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均有较强的模拟能力;2)2016—2050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整体呈增加趋势,RCP 8.5情景下变化更为显著,事件强度更大;3)未来不同情景下,均有可能发生强度或影响面积超过基准期最大值的事件,其中影响面积大的事件多发生在华北和东北,强度大的事件多发生在西南和华南。  相似文献   
82.
王巧莲  蒋勇军  陈宇 《环境科学》2016,37(5):1788-1797
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通过野外在线监测获取岩溶流域连续、高精度的气象、地下水TOC和水文地球化学等数据,利用主成分回归模型探讨流域地下水TOC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输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季节时间尺度上,气温和地下水电导率(Sp C)夏季高,冬季低,p H则相反;TOC和浊度冬、夏季高,春、秋季低;地下水TOC和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对降雨表现出明显的响应过程,但地下水TOC对不同降雨强度的响应时间和过程有明显差异,整体来说,TOC在降雨过程中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而暴雨过后受稀释效应影响呈现下降趋势.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降雨、流量和浊度对TOC有正向促进作用,而气温和p H对TOC有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5):1003-1015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相似文献   
84.
合流制管网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s,CSOs)是我国城镇地表水环境日益突出的瞬时污染源,明确其重要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分和来源对CSOs污染控制具有导向性意义.本研究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流域为对象,连续采集CSOs过程的样品,通过峰值法、特征参数法和平行因子法等解析CSOs中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发现CSOs中DOM主要有类色氨酸(S、T)、类富里酸(A)和类酪氨酸(D),代表内源输入的类色氨酸(S、T)和类酪氨酸(D)占比超过4/5.特征参数法和平行因子法的结果均表明DOM的腐殖化程度较低,生物活性较强,主要为微生物降解生成的和沉积物自身在冲刷和水力输运作用下释放的内源污染,建议CSOs污染控制主要应从内源输入的角度进行,着重控制管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85.
治理校园安全事件的长效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校园安全总的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2010年3月以来不到40天的时间内发生了5起校园公共突发事件。为了及时、客观地把握校园安全的基本现状,笔者运用网络调查与文献研究的方法,统计分析了自1997年以来国内外典型校园安全事件。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外校园安全形势基本态势趋紧,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国家校园枪击案较为典型,其根源是枪支文化和强者文化;当前,国内校园案件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的跟进,总体情况趋于平稳,呈现"内忧外患"基本特征,既有突出的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缺少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是主因。校园安全涉及的因素较多,本文从法制环境、治理机制、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6.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及展望——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羽  温家洪  景垠娜 《灾害学》2010,25(1):112-118
应急预案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起到迅速反应的作用,因此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还存在着预案格式雷同、脱离部门实际、分级体系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同预案间接洽性不够、预案建设数量质量不够、缺乏后续管理等种种问题。分析了国内应急预案体系的现状,并探讨了对应急预案体系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7.
以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有影响力的100个环境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利用环境污染生境、污染主体特征、污染物特征、对象敏感性、社会敏感性、治理难度和治理效果7类变量23类观测指标解析了影响环境事件发生的显著因素。以此为基础,分别给出了控制和预防大概率小损失、大概率大损失、小概率小损失和小概率大损失环境事件发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8.
红河流域1960-2007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境内红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极端降水指数分析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高值区分布在江城-绿春-金平-河口一线以南,低值区分布在巍山-南涧-弥渡一线以北及元江中游河谷;极端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7月,汛期极端降水出现频次占全年的91.48%。1960-2007年期间,极端降水指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极端降水贡献率和平均日降水强度上升趋势较为显著,线性趋势值分别为0.68%·(10 a)-1和0.17 mm·d-1·(10 a)-1。除了平均日降水强度整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外,其余5个极端降水指数趋势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增加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上游、 元江中上游和藤条江流域,减小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下游、 元江下游和盘龙河流域。  相似文献   
89.
2008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   总被引:18,自引:17,他引:1  
简要统计了2008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75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25起,地震15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6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4起.  相似文献   
90.
Solomon Islands is vulnerable to negative impacts from climate change, where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their well-being are threatened, especially the viability of isolated communities. Realising the increasing risks from climate change on communities, government, in partnership with aid-donor partners, has invested millions of dollars in climate change projects, through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As a form of adaptation, the government invests in programmes aimed at increasing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th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through landscape and seascape projects across the rural communities.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concept” as a long-term adaptation strategy and enlargement of climate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concepts, the paper discusses why building resilience from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as well as from landscape and seascape projects, would benefit communities and relevant authorit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indings of a study on two rural villages, Keigold and Mondo, from Ranogha Islands, Western Province, in Solomon Islands, where 80% of households decided to relocate from their old village “Mondo” to their new home “Keigold” after an earthquake in 2007, as part of a self-initiative. The reallocation process can be seen as a case of pro-activ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hat provides valuable lessons to other rural communities that may be forced to move due to impacts from natural catastrophes, including those explained by climate change risks. Lessons from this experience suggest that policy-makers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s should consider and empower loc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s as a way to building long-term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